新闻作者:钱海珍 王邦秀 摄影记者:杨锦云 责任编辑:王中新
为深化新生对学科专业的认知,科学规划大学学习与未来发展,10月16日下午,M88 APP下载于金明校区曾宪梓楼610教室召开2025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宣讲会。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丁志伟、地理科学系副主任朱文博、区域与城市科学系系主任翟彬、地理信息科学系系主任翟石艳、环境科学系副主任李涛、测绘工程系系主任张喜旺、地理工程系副主任李晗、地理工程系老师冯巍仑和教务办主任刘德新出席此次宣讲会,2025级全体本科生参与此次宣讲会。会议由2025级辅导员刘升云主持。

会议伊始,丁志伟指出本次培养方案改革是学部顺应地理科学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举措,核心在于“STEP模式”人才培养逻辑,打造“理论-技术-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随后他又进行详细解读,“STEP模式”的四大维度各有侧重又紧密衔接:S(理论学习)旨在构建涵盖自然、人文地理等分支的核心知识体系,为学生打下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T(技术学习)聚焦3S技术、编程工具与AI算法等前沿技术赋能,确保学生掌握驱动地理研究与应用的核心技能;E(工程课程)打破学科边界,融入多领域工程思维,培养学生将地理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跨界能力;P(实践环节)则整合课程实践、科研实训与校外实习资源,搭建全链条实践平台,推动知识向能力的深度转化。丁志伟特别强调,新方案通过科学的学分重构与课程重组,彻底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环节,实现“教、学、练、用”的无缝衔接,最终目标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智慧城市规划等领域,输送兼具深厚理论素养、过硬技术能力与创新实践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地理人才。

随后各系主任展开专业解读。朱文博介绍地理科学专业始终以师范培养为核心定位,围绕“师德-学识-育人-发展”构建四维培养目标。她提到,“师德”是教育初心的根基,“学识”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知识,“育人”通过微格教学等实训锤炼授课能力,“发展”则依托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视野。为让培养目标落地,地理科学专业不仅搭建了嵩山、日照等高水平实习基地,助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认知,更在国家级竞赛中收获亮眼成果,用实绩印证了该培养体系的扎实成效。

翟彬以“五个一”优势为核心展开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即通过一流教材、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实践平台、一流创新项目,支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通地理、精规划”的培养特色。她进一步说明,“通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基础理论与宏观视野,“精规划”则通过规划软件实训、方案设计等课程强化实操能力。依托优质资源,使学生能深度对接行业需求,为未来投身城乡规划领域筑牢专业根基。

翟石艳聚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双方向培养模式,结合实习资源展开介绍:专业设普通、空间智能两个方向,普通方向聚焦3S技术、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适配自然资源、城市规划领域需求;空间智能方向对接低空经济,增设空间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强化智能分析与无人机集成技能,同时联动易智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单位,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资源,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李晗针对地理科学(林伯襄计划)拔尖创新实验班,详解“3+1+X”本博贯通方案:学制8年(最长10年),本科绩点需大于等于3.0且动态调整,由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担任名誉班主任,实行导师制与小班化教学,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平台构建科研实践体系,聚焦人地系统研究,通过工程化措施解决区域人地矛盾,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创新思维的拔尖科技人才。

李涛从学科服务“双碳”战略的定位出发,详解环境科学专业“理论+实践”培养体系。他解释道,理论端以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等为核心,夯实生态修复知识;实践端整合嵩山生态调查、郑州经开区企业考察等资源,依托环境规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实训。

张喜旺结合学科智能化发展趋势,解读测绘工程与智能遥感方向的培养重点。遥感为国家一级学科,已实现从传统测量到无人机、卫星探测的升级,专业培养实行3-7年弹性学制,授工科学位,设专业技能、工程实践等模块,毕业生可从事地面、大气、外太空遥感相关工作,就业覆盖导航、智慧农业等多领域。

此次培养方案宣讲会不仅使M88 APP下载2025级本科生新生清晰把握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发展方向,更为后续职业路径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引。未来,M88 APP下载将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平台,助力他们在地理科学领域深耕细作,成长为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优秀人才。